這篇是筆者目前看到描述詠春歷史最新的一篇文章,轉錄以饗讀者: 2002年9月,筆者之《古勞詠春舉闡宗》在《精武》發表後,至今一年有餘。閑時又細閱梁挺先生之《詠春傳正統》、梁偉明先生之《詠春拳專輯--粵派詠春拳的幾個支系》,不禁讚歎兩位先生務實求真、不辭勞苦的精神,為探尋本門根源付出不少汗水。但卻引起廠筆者對梁贊故居說明內容之"詠春舉源流"的質疑,故撰本文,闡述梁贊祖師傳下之佛山詠春拳與古勞詠春拳之比較。
一、詠春拳源流 梁贊故居挂圖文字。有關詠春派源流寫有“先祖嚴詠春氏,原籍廣東。少而母歿,父嚴二因事被誣,幾陷於獄,因是遠徒川滇邊區,居於大涼山下,以賣豆腐為活,此清代康熙年間事也”。 評釋:據《詠春白鶴拳譜》記載,白鶴拳是清朝順治年間(1644~1662年)由福建福寧州(現霞浦縣)北門外少林舉師方鍾的獨生女方七娘所創。
方七娘—日在白練(蓮)寺內織布時,見一隻白鶴飛落在梁間,昂首振翅,舞足弄翼,引喙銜毛,做伸頸覓食之狀,後又纏膀歇息,姿態奇妙。方七娘感到非常有趣,即以手中梭盒投之,被白鶴閃跳避過;又以緯尺擊之,複被白鶴展翼彈出。俄而白鶴展翅淩空,沖人霄漢。於是七娘感悟之余,精研不輟,乃揉合白鶴種種舞姿於少林拳法中,經數年揣摩衍化,創出別具一格的拳法。 後永春等地學習白鶴拳的人數最多,範鬧最廣,影響最大,使白鶴拳在理論和練功方法上形成了具有永春人文地理特點的技術體系,因為這些人的籍貫都在永春,故將此拳稱為“永春白鶴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