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筆者目前看到描述詠春歷史最新的一篇文章,轉錄以饗讀者:  2002年9月,筆者之《古勞詠春舉闡宗》在《精武》發表後,至今一年有餘。閑時又細閱梁挺先生之《詠春傳正統》、梁偉明先生之《詠春拳專輯--粵派詠春拳的幾個支系》,不禁讚歎兩位先生務實求真、不辭勞苦的精神,為探尋本門根源付出不少汗水。但卻引起廠筆者對梁贊故居說明內容之"詠春舉源流"的質疑,故撰本文,闡述梁贊祖師傳下之佛山詠春拳與古勞詠春拳之比較。   

一、詠春拳源流 梁贊故居挂圖文字。有關詠春派源流寫有“先祖嚴詠春氏,原籍廣東。少而母歿,父嚴二因事被誣,幾陷於獄,因是遠徒川滇邊區,居於大涼山下,以賣豆腐為活,此清代康熙年間事也”。 評釋:據《詠春白鶴拳譜》記載,白鶴拳是清朝順治年間(1644~1662年)由福建福寧州(現霞浦縣)北門外少林舉師方鍾的獨生女方七娘所創。

方七娘—日在白練(蓮)寺內織布時,見一隻白鶴飛落在梁間,昂首振翅,舞足弄翼,引喙銜毛,做伸頸覓食之狀,後又纏膀歇息,姿態奇妙。方七娘感到非常有趣,即以手中梭盒投之,被白鶴閃跳避過;又以緯尺擊之,複被白鶴展翼彈出。俄而白鶴展翅淩空,沖人霄漢。於是七娘感悟之余,精研不輟,乃揉合白鶴種種舞姿於少林拳法中,經數年揣摩衍化,創出別具一格的拳法。 後永春等地學習白鶴拳的人數最多,範鬧最廣,影響最大,使白鶴拳在理論和練功方法上形成了具有永春人文地理特點的技術體系,因為這些人的籍貫都在永春,故將此拳稱為“永春白鶴拳”。

詠春拳宗於白鶴拳,而方七娘的白鶴拳經過三代人才傳到五枚師太,故嚴詠春沒理由生活在1644至1662年間,也與古勞詠春派流傳的說法不一致。 梁贊故居挂圖文字寫道:“其時河南省嵩山少林派,武風甚盛,招清廷忌,派兵圍捕,攻而不下。適有新科狀元陳文維者,邀寵獻議,設法勾通寺僧馬甯兒等,四處縱火,裏應外合,少林寺被毀,僧徒四散。於是五枚師太與至善禪師、白眉禪師、馮道德、苗顯等五人亦分途出走。

 而五枚止於大涼山(又名棲霞山)白鶴觀。每門下如市,因與嚴二父女貿易,漸且作稔熟。" 評釋:據葉問宗師撰寫的《詠春拳源流》所述,五枚師太是福建少林白鶴拳高手。自從火燒少林寺後,南少林派五老亦各奔東西。至善禪帥逃到廣州,遁為於紅船內為“煲頭”,遂引出一段“以拳換棍”的故事。

 二、詠春拳體系的形成 “時先師(嚴詠春)年已及笄。有當地惡霸,涎其姿色,恃勢逼婚。父女二人日有憂色,為五枚師太所洞悉。因憐其遇,許以傳技保身,使該土霸俟能除。詠春隨五枚返山,日夕勤修苦練。技成乃約惡霸比武,卒將惡霸擊倒。

 白此五枚雲遊四方,臨行殷殷誡以嚴守宗風,待 '婚後發揚武術,同佐反清複明大業。綜合歷史事實,詠春派拳術,實宗于五枚師太也。" 春在大涼山廠跟五枚 師人學習永春白鶴拳。—天,詠春在山小練習拳術,見—蛇一鶴相互搏擊。蛇鶴各施身形,攻擊不休。她 便停下靜觀雙方戰術,並默記心中。搏擊終以蛇敗鶴勝而結束。詠春歸家後,將所見蛇鶴相鬥的身形利戰術變化加以鑽研和練習,取長補短,融彙於自己所學的白鶴拳技之中,這正是外帥造化,中得心緣,也正好體現了“南禪古?”從“漸悟”到“頓悟”的過程。

 詠春師祖以方七娘白鶴拳的“龜背鶴身”(即含胸拔背)、墜肘宗鶴拳中"以閃為進"的三角步、南少林拳小的"斂臀高樁"、護襠步"小四平馬"等身形、手法和步法。再結合蛇鶴相鬥時善於纏繞和吞吐的特點,以腕、肘、肩三部分快速靈活變換的動作為基礎,以短距離發出的疾勁"寸勁節力"為主要發勁方式,以上肢動作為主要手法,採取中線(子午線)攻擊(水春白鶴拳之"子午歸中"的方式,採用追馬、閃身、貼身、嚴密保護上身及連削帶打的新型拳術,並且改進了"永春白鶴舉"的"鶴翅雙刀"為主要兵器。

 師祖嚴詠春成婚後,傳技于夫婿梁博儔。婚後十年,詠春無子女,夫妻決定把梁博儔之侄過繼為子。適時梁博儔之親兄有三子,令其兄十三歲的長子梁蘭桂追隨自己左右。過繼為子後,梁博儔開始授梁蘭桂武藝,不久,由詠春師祖接手續教。

 梁蘭桂長大後,先到廣東東莞開了一家跌打醫館,但生意蕭條,便到佛山並傳藝于黃華寶。黃華寶為紅船中人,與梁二娣為伍。恰至善禪師混為紅船中為“煲頭”,將南少林絕技六點半棍傳于梁二娣。而華寶與二娣因共事紅船之故,得日夕觀摩,互相傳習,補短取長,混成一體。 至此,詠春派基本形成“小念頭”(基礎拳術)、"尋橋" (防守拳套)、"標指"(進攻拳套)為拳路,以六點半棍為長兵器,雙刀為短兵器的拳術體系。

18歲的梁贊,曾學洪、劉各家拳術,正所謂"同姓三分親",由父親引薦至紅船子弟梁二娣門下。兩年後,梁二娣覺自己技藝未精而梁贊又堪稱學武人才,遂將梁贊引薦到黃華寶門下。黃華寶本是廣東鶴山古勞圍墩人士,與梁贊是同鄉,便悉心傳藝。梁贊深得其奧,達於化境。黃華寶感梁贊之天賦超人,他日必能光大門戶,便對其說:"你師祖嚴詠春雖已老邁,但尚在人世,你願隨她學藝,更上一層樓嗎?"梁贊應允,帶上師父寫下的地址,收拾行裝後立即啟程,途中攀山涉水,終於見到師祖嚴詠春。梁贊道明來意,嚴詠春要求梁贊要留下三年,不許回廣東。梁贊答應。事實上梁贊三年裏所修習的,正是今天我們所見的側身詠春(也叫偏身詠春)。

三、詠春王梁贊 提起梁贊,且先談及一下兩位文學上的前輩,一是廣東佛山坊間小說家區瑞芝,與梁贊是同時代的人,曾著《佛山贊先生六點半棍技服黃飛龍》;二是鶴山古勞田邊坊人士勞偉孟,與梁贊之古勞弟子王華三相熟,常與其茶樓閒聊時聽其講述梁贊一生傳奇故事,後赴香港謀生,任《華事報》總編輯,並在《華事報》上連載《佛山贊先生》的故事。 梁贊(826~1901年),又名梁德榮,廣東鶴山古勞東便坊人,外號"西海老虎"(西海指西江)(注:舊社會的人既有"名"又有"字",成婚之後又有"號",古勞的鄉親都稱他?"梁德榮")。據梁贊的侄孫梁四老人講,梁贊是在古勞出生、讀書的。成年後,梁贊隨父在佛山筷子街經營贊生堂藥店,兼醫跌打。光緒初年(1875年-1880年),梁贊在贊生堂內收徒授拳,將詠春拳發揚光大,被詠春門人推崇為一代宗師。

贊先生威名大振的原因,並不是設館授徒,而是靠真拳實腳的比武,一次次勝利使得他的聲望越來越高,聲名遠播,獲得“詠春拳王”之譽。 贊先生傳授武技頗有原則。他提出,妙技不可不傳 (以免失傳),又不可妄傳,恐誤傳惡人,滋生禍端。他認為大姓、強族、暴戾橫蠻之人不可傳,小姓、弱族而品性純良者才可傳授。

四、梁贊一脈佛山詠春拳與古勞詠春拳 梁贊在佛山所授拳法是以小平馬三角身為主,有轉身不轉馬和日字平拳等。套路有小念頭、尋橋、標指,器械有六點半棍、雙刀等。由於梁贊少年時已習洪、劉等多家拳術,故也把它們納入“少林詠春”體系,其早期弟子也習有較全面的長短橋拳術。陳華順的後人總結出贊先生嫡傳的詠春功夫如下: 拳有十二欄:小練頭、四門、尋橋、標指、紅砂手、花拳一路二路、伏虎拳、佛掌、樁拳、鏡影拳。棍有六合:行者棒、十三太保、十八槍、六點半釣魚棍等。 刀有三才:入林刀、出林刀等。長短兵器:匕首、詠春劍、一字梅花鎖喉槍、九環大刀、打虎耙等。打拆套路:拆拳、拆棍、雙刀拆纓槍等。梁贊嫡傳佛山詠春拳師承簡表: 梁贊六十多歲後,五個兒子梁壁、梁枝、梁春、梁元、梁高皆不願接替父親贊生堂的生意,各奔前程。長子梁壁(大哥壁)到香港與朋友經營綢緞店,後傳技于葉問。二子梁枝與其幾個弟弟則到安南(今越南)。

 

數年後,又與梁贊及王華三師徒傳下之弟子林伯長(林長)在越南廣東會館傳授詠春拳。 梁贊將贊生堂轉讓給人。接手的老闆依舊是經營中草藥,並且專賣涼茶,只是把招牌改成“杏濟堂”,意在杏林濟世。因而,不少詠春門人還以為當年贊先生的醫館招牌是“杏濟堂”。

贊先生晚年回到古勞鄉間,把原來的佛山詠春拳小念頭、尋橋、標指的手法濃縮成一套“108點"的正身拳,又把跟隨詠春師祖學習的側身詠春和南少林的一些技擊精華改進成一套偏身拳,形成現今流傳廣東鶴山古勞的一偏一正兩套詠春拳術。嚴詠春師祖在傳授側身拳時,說明這是-套秘傳的看家拳,故此詠春同門一向不知有這麼-套隱秘的拳術。

梁贊傳授古勞詠春時,以二字鉗羊馬、偏馬不偏身、出手則轉馬偏身、羌子拳及小三角馬、兩頭進退手法等為主。側身拳以"二指"、"二橋"、三拳"、"三掌"、"三膀"、"三肘"、"三腳"著稱,共計72點,除了"來留去送、高接低攀"、"你要上我要下,你要下我要上(即上失下取,下來上攻)"外,拳、橋、膀、掌、指均有對應的口訣。在器械中,他主張少而精,精而通。

根據詠春白鶴禮叔之訣"拳為藝中之本源、棍為藝中之魁首",定出古勞詠春舉的拳械是"拳為主,棍為師,雙刀為父母"。

他改進了六點半棍、南少林十三槍棍,吸收了在廣西所學的梅花鎖喉槍法,獨創出三點半棍。另外根據八卦原理,採取了"標指"中的近身刑·法和鬥凳技法,創出以橫勁為主、重在兩端而用在全部的"秘傳雙頭棍",一長一短,互相輝映。另外,他在師傳雙刀的基礎上,採用了側身詠春的陰手刀法,定名為"陰陽奪命刀",並且結合氣功十段錦、紅砂掌功、時辰打穴法、皺紗帶等功夫,傳授給占勞弟子,弟子有梁大妹、梁照(肥仔照)、王華三、易英、梁志楊(鬼眼楊)、梁嬋、梁顯、梁英、梁廣光等人(注:梁志楊是梁贊親侄,與梁贊之子梁壁、梁枝、梁春等自幼隨梁贊習武,學有正身和側身兩種拳術,得到系統傳授。據鄉中老人所傳,其習藝二十多套)。

王華三傳藝于馮應綿、馮朝振等,二馮又傳藝于馮根珠(綽號"豬頭皮",現香港仍傳此派手法)。知道古勞詠春拳的人並不多,此拳本寂寂無聞,至1966年,馮根珠曾到各地與人比試,多次獲勝,此拳才得傳名。近年,馮朝振老先牛之公子馮炎強在香港開創了古勞詠春國術研究會,廣收門徒,使市勞詠春得以發揚光大。 筆者在《古勞詠春拳闡宗》中說過,梁嬋去世前,曾燒毀家傳武學秘笈多本,所幸還有幾本尚存人間,如《詠春妙手》、《梁德榮詠春拳》、《詠春派跌打點穴秘笈》、《詠春派紅砂掌精圖》(呂樹後來傳古湛四)。

綜上所述,構成梁贊嫡傳的古勞詠春派功夫體系有: 拳:正身拳、側身拳、十字四門拳等。 棍:單頭棍:三點半棍、雙頭棍(秘傳雙頭棍)。 掌功:紅砂掌(呂樹、梁大妹等人)。 鐵指功:十二時辰點穴法(梁大妹習得)。 氣功:十段錦(梁嬋傳下)。

  以上是詠春拳的源流及傳承,由於筆者年紀尚輕,不當之處請本門前輩指正,也對筆者編寫《古勞詠春拳譜》有所裨益(注:筆者師承是父親一脈,另一脈則是梁旭傳下。另外,以上師承圖是針對古勞傳人而言)。 (《精武》2004年第2期)其他兵器:皺紗帶(梁嬋傳下)、單刀(林兵傳下)、輕功(林兵習得)、雙刀(陰陽奪命刀)。 還有跌打正骨醫術。 梁贊嫡傳古勞詠春拳師承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詠春拳圖書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