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師公黃淳樑講解小念頭

初學詠春時,曾聽到一個故事,葉問宗師的弟子張學健(http://www.hawkinscheung.com/,張學健是詠春拳葉問宗師的主要傳人之一,他曾在洛杉磯聖莫尼卡市開武館。現仍活躍於洛杉磯拳界,那裡有拳術活動那裡就有他的身影)有次想向葉問宗師請教問題,師兄弟告訴他,葉問宗師在樓上練拳,張學健上樓看見宗師正在打到小念頭一攤三伏,於是不打擾葉問宗師,便下樓與師兄弟聊天,想說宗師打完小念頭便會下樓來,這一等就是一個小時,張學健覺得奇怪,上樓再看,葉問宗師仍在做這個動作。

之後習練小念頭便這個方式做一攤三伏,又或許習時都是下班後疲倦加上洗完澡懶洋洋的關係,做起這個動作的時候,有幾次似乎有點進入一種有念頭,又好像沒有念頭的狀態,但身體是很輕鬆的,思緒似有似無,但這持續沒多久,我就因為站著差點睡著跌倒被嚇醒,看了時間,不知不覺這個動作竟然做了十五分鐘,而且精神好像變好了,這比起之前十分鐘打完小念頭收工的我,還有點得意,因為好像有點抓到練這套拳的「要訣」。

到了下次上課,我把這個感覺跟老師說,老師只說,我可能是太累了(人常常在累的時候,稍微休息十到二十分鐘,就能恢復疲勞)垮掉了。

而我自己的體會,則是應該是一開始應該是在練時,要很清楚自己在做的動作,但就是要慢慢慢,從動作去瞭解自己身體的狀態,哪個地方會卡住需要調整,我於是想從詠春三套拳練習的角度,去思考了一下祖師設計這三套拳的次第,突有一得,發現詠春其實是很科學的,以下是我自己的想法:

我於是想從詠春三套拳練習的角度,去思考了一下祖師設計這三套拳的次第,突有一得,發現詠春其實是很科學的,以下是我自己的想法:

1.講到調整身體方面,兩岸三地各派的詠春套路各有不同,但幾乎都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格主個人覺得這是一個很有系統訓練身體的方式,之前格主有個太極拳的朋友告訴我,練武的人身上有九大關節要鬆開,才能說是鬆,這九大關節是肩、肘、腕、胯、膝、踝、頸椎、胸椎、腰椎,其中頸椎、胸椎、腰椎最難鬆開。而三套拳不正是依照小念頭(肩、肘、腕)、尋橋(胯、膝、踝,下半身)、標指(頸椎、胸椎、腰椎)的順序排列,這個想法有跟格主的師叔提過,師叔說其實小念頭就已經在做鬆九大關節了,後來格主想想,應該解釋成,三套拳詠春拳是練習運用關節於技擊上非常有效率的訓練系統,但可以肯定的是,你三套拳的運用及功力跟九大關節有著密切的關係,而小念頭正是從最簡單人最易動到的「肩、肘、腕」開始,也是第一個關卡。


2.常在網路上聽到「小念頭」的解釋,是老師們告誡弟子們「念頭不正,終生不正」(註1),要弟子們習武之初,要有小小的念頭,不要一開始就想成為武林高手。
格主的另類想法,佛家的要旨是「無」,而詠春是少林拳,小念頭怎麼不叫「無念頭」呢?查了一下佛經上所講的「無念」並不是真的沒有念頭,而是一種專注的狀態,去察覺自己不斷湧起的念頭,進而念念分明,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練而無練,無練而練。或許祖師們將詠春第一套拳取名「小念頭」是要我們初習者從小處做起,保持一個若有似無、卻又無時無刻保持專注,去察覺自己的身體、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不斷的日進有功,從「小念頭」做起,進而「尋橋」到彼岸的方法,最後藉由「標指」映月(註2),發現其實真理在月亮,小念頭、尋橋、標指都只是到達「以武入道」的一個必經過程。「小念頭」─是要練到「無念頭」的開始!

(註1)詠春拳有「念頭不正,終生不正。 念頭主手(一說守),尋橋主腳(與步)。 標指不出門」的說法。
(註2)「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指月錄》,用白話解釋,就像老師用手指頭指著月亮告訴我們月亮在哪裡,照道理我們應該是通過他的手指頭去看到月亮。但如果我們只注意老師的手指頭,一看再看,還把他手指頭就當成月亮,問題就大了,這樣的人不但看不到月亮,就是連老師的手指頭也看不到了。

 

 

 

 
 
arrow
arrow

    詠春拳圖書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