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大師于承惠在《箭士柳白猿》電影中飾演匡一民的角色,一開始的鏡頭即與各大武館館長比試「划勒巴子」踢館,只見二人坐於椅上,施展拳腳,最後分出勝負。這樣的比試,就我很初淺的詠春經歷中,卻有著似曾相識的親切感,因為詠春也有類似這樣的訓練名為「君子橋」。 
 
後上網查相關資料,據徐皓峰導演表示,「划勒巴子」是兩個人面對面坐在條凳上,膝蓋抵膝蓋進行比武,先倒下或者摔出去的為輸。划勒巴子在上世紀 1910 年 -1920 年的天津非常流行,但是近年來知道,並用這種方式來訓練和比武的人也比較少了。但是你如果問一些正宗的武林後裔,他們是知道划勒巴子的。 
 
由此看來這是北方武林一種比武踼館的方式,而詠春的君子橋又是怎樣呢?網路上其實有關詠春「君子橋」的記載不多,能看到的為江志強師傅於訪問廣東順德的詠春耆老記載(
http://news.stheadline.com/…/headline_news_detail_columnist…),所謂「君子橋」只是一個誤會,其實是昔日詠春前輩們,抽完大煙後擺完龍門陣後,隨時於桌上興起的開玩笑似的說法。但也僅止於此篇,雖說江師父的說法似是不信的成分居多,但如文中所說,其實詠春裡也有許多是在近距離不動的練習方式。 
 
故事到了這裡,好像沒有了,但在我這收集的資料中,「刨花蓮」詠春是有以此為訓練方式,刨花蓮詠春是詠春拳中很特別的一系,他們的源流為北方與其他系統詠春所稱祖師為南方不一樣,將來有機會再介紹。 
 
刨花蓮詠春的文中指出,君子橋第一在習練橋手的知覺,第二在習練腰胯的輕靈,習練的方式則是二人各自坐在一個日字型的木凳上,對練時,不准任何一方的臀部離開木凳,但雙腳可擺動但不能過腰。這是刨花蓮詠春的習練方式。 
 
若以刨花蓮詠春的習練方式,以自身的經驗來談,就跟詠春拳理「中線原理」有極大的關係,當二人屬於下半身可活動狀態時,中線的轉變是可以依靠轉馬,及上退馬來改變,而當下半身固定後,你能變換中線的空間相對變小,迫使你必需將中線收於腰腹,收於內部,而經由這樣的訓練後,不僅可以練出對於中線的敏銳度(手感),更可逐漸「快速變換」中線,進而 「隱藏」中線。 
 
我的師叔公黃淳樑系統的林海龍師父,之前也曾在網路上跟徒弟示範過類似的訓練方式,影片如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0KhELQjMW8
划勒巴子、君子橋,兩者類似,目的不同,在那個大時代,划勒巴子的的比試方式可關乎生死及一門派的興衰,而詠春「君子橋」則是詠春同門中彼此學習的一種方式,二者的目的不同,前者為爭勝,後者為互相學習、切磋。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我想我還是比較愛詠春的「君子橋」! 
 
刨花蓮詠春「君子橋」pdf檔可至 
台灣詠春拳圖書館臉書社團下載: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wclib/files/

arrow
arrow

    詠春拳圖書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