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武」乃合「止」、「戈」二字而成,可見真正的「武」不只是暴力與流血,而且要止息干戈,停止戰爭,為人類社會帶來和平。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礙於缺乏文字記載,不少武林事蹟,皆屬口耳相傳,往往真假難辨。可以肯定的是,從明清時代起,不少門派向南傳播,先是駐足廣東一帶,及後再移師香港。戰後香港武館林立,彈丸之地一度成為武林重鎮。

武林宗師也是凡人,同樣需要營生和面對不同的現實問題。戰後香港開設武館,是否需要接受各門各派的挑戰?武館是否如一般市民所認知的,是罪惡的溫床?擂臺是否武林中人的英雄地?以上種種,作者將嘗試拆解。

本書特別強調武術與香港社會發展的互動關係:一方面是轉變中的社會對武術帶來的衝擊;另一方面是武術也影響着香港的社會生活,武術漸漸融入一般市民生活之中,發展成今天老幼咸宜、有益身心的體育運動。

 

作者簡介

麥勁生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文學士、碩士,德國雷根斯堡大學歷史、政治學博士。曾任教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1994年起加入香港浸會大學任教至今,現為該校歷史學系教授、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教學與研究方向以史學方法及理論、中西近代思想史、中德文化交流為主。先後編著中西文專書和論文集十種,發表論文五十餘篇。

內容摘錄:

永春宗師鄧奕1947年來到香港生活,憑著祖傳的六點半棍法,被武林中人譽為「一代棍王」。鄧奕主要在油蔴地大德欄生活和授徒,並和其他師父切磋。據其孫女說:「八公(鄧奕排行第八)在打完仗來到香港,本來想學門手藝為生,據說當初打算學做裁縫;後來才應邀到大德欄教拳。當時不少習武之人都在大德欄裡聚合切磋。」1960年,著名戲劇家林家聲的父親林尚榮,因仰慕鄧奕的拳棍,便請他到其劇藝社教導學員,幾年後,這間劇藝社因拆建而停辦,從此鄧奕不再公開授拳,只是選擇幾個天資好且品性純良的弟子私家教授,例如陳凱旋、鄺澤昌、鄧松柏和謝金。

家傳戶曉的詠春宗師葉問於1949年經澳門來到香港。來港之初,葉問無處棲身,惟有在深水埗醫局街的天后廟內投宿。後來得到好友、港九飯店職工總會秘書李民介紹,安頓在深水埗大南街港九飯店職工總會。該會主席梁相自幼習武,並於工餘在會館教授蔡李佛和龍形摩橋等拳術。梁相聞葉問之名而與其講手,拜服於其詠春功夫而成為葉問在港首名弟子。1950年7月,葉問在港九飯店職工總會開設首個詠春班,這段時期稱「前期飯店公會」。此外,葉問亦在上環飯店職工總會公安分會開班。1953年,飯店工會改選,梁相落敗,葉問惟有將拳館遷到海壇街。至1954年梁相重掌飯店工會,葉問再返回飯店教拳,這段時期稱「後期飯店工會」。後來拳館先後遷至利達街、李鄭屋邨、大埔道等地。1963年,葉問轉往大角咀全福街大生飯店閣樓授拳。1965年,七十二歲高齡的葉問已是半退休狀態,只在通菜街住所個別授徒,詠春開枝散葉就靠下一代了。葉問徒子徒孫眾多,1950年代入門的有梁相、駱耀等人。1954年,年僅十四歲的李小龍亦拜葉問為師。1960年代的「詠春三擦」及「梁相十虎」則最為聞名。「三擦」指黃淳樑、葉步青和文少雄這三位經常與別派比武切磋的師父;「十虎」是指葉問首徒梁相所收的十名得意弟子。

1967年,詠春體育會正式成立,並註冊為有限公司,成為香港第一個註冊的國術團體,並在會址開設武術班。翌年,從彌敦道遷往旺角水渠道的自置會址,1974年正式註冊成為非牟利的有限公司。

試閱本:http://goo.gl/wbRFuk

博客來網路書局:止戈為武:中華武術在香江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9335

延伸閱讀:

曾經勇武的香港人:讀《止戈為武》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peci…/art/20160409/19563230

arrow
arrow

    詠春拳圖書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